[1]姜,斌,赵,静,齐瑞云,等.近空间飞行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研究进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4(5):603-610.
[2]郑祥明,昂海松.微型飞行器自主飞行专家模糊控制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40(4).
[3]刘燕斌,张勇,陆宇平.可变形乘波体气动推进与控制一体化综合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43(2).
[4]宋彦国 孙涛.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系统辨识建模算法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43(3).
[5]裘进浩,季宏丽,徐志伟,张超,陶翀骢.智能材料与结构及其在智能飞行器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54(5):867-888.
[6]朱亮,姜长生.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空天飞行器轨迹线性化控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9(4):491-495.
[7]梅劲松,屈蔷,袁家斌.基于特征模型的某型无人机智能PID控制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8(4):483-486.
[8]袁亮,何真,王月.变体无人机栖落机动建模与轨迹优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50(2):266-275.
[9]李丽荣,沈春林,陆宇平,张晶敏.基于OpenGL的飞行器超低空追击/拦截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7(3):269-273.
[10]任秀华 陆萌.智能结构的建模技术初探[J].强度与环境,1999(1):60-64.
[11]张正平.飞行器薄壁结构热噪声响应及动强度研究[J].强度与环境,2019(1).
[12]张景绘,李新民.主、被动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及技术(Ⅰ)--导论[J].强度与环境,2004,31(1):50-63.
[13]黄志澄,仇强华,袁生学.高超声速飞行展望[J].实验流体力学,1997(1).
[14]一种智能材料结构在变形体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实验流体力学
[15]贺元元,乐嘉陵,倪鸿礼.吸气式高超声速机体/推进一体化飞行器数值和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7,21(2):29-34.
[16]高超声速飞行器低气压环境结构热试验控制技术研究[J].强度与环境
[17]朱广生,聂春生,曹占伟,袁野.气动热环境试验及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实验流体力学,2019(2).
[18]杨文青,宋笔锋,宋文萍,陈利丽.仿生微型扑翼飞行器中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进展与挑战[J].实验流体力学,2015(3).
[19]刘红,张雷.基于JSBsim/Flightgear的六自由度飞行仿真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8(3).
[20]基于非定常涡格法的扑动频率对机翼涡和尾涡推力的影响[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