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红英,秦富德,刘卫华,童明波.牵顶伞对主伞充气过程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42(1).
[2]余莉,明晓,胡斌.降落伞开伞过程的试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8(2):176-180.
[3]吴玲,孙永荣黄斌朱云峰,刘建业.软管-锥套式空中加油动态建模与性能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48(6):901-908.
[4]刘宏本,姚开棣.空中拖曳收放机构的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60(1).
[5]赵维义,顾蕴松,易德先,等.同轴送粉喷嘴保护气体流场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4(2):198-203.
[6]李建波,高正.涵道风扇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7(6):680-684.
[7]戈嗣诚,施允涛.无人机回收气囊缓冲特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31(4):458-463.
[8]张红英,刘卫华,童明波,孙为民.降落伞初始充气阶段数值模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41(2).
[9]胡铃心,昂海松,肖天航.鸭式布局战斗机非常规机动的流场机理数值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46(6):874-881.
[10]马松林,赵振华,颜诚,陈伟.砂尘在典型金属壁面上的反弹特性仿真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0,52(1):142-149.
[11]陈雪冬,王发民,唐贵明.脉冲风洞热喷流实验方法初步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2,26(3):66-71.
[12]张波,何国毅,班学.流场中柔性体摆动尾迹模态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4(2).
[13]李兴伟,李聪,徐传宝,李盛文.螺旋桨滑流与平尾深失速效应耦合影响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8(1).
[14]李益文,李应红,周章文,贾敏,宋慧敏,吴云.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诱导气流速度的实验研究(英文)[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26(1).
[15]周廷波,刘卫红,张国彪,廖达雄,张世洪.2m×2m超声速风洞全挠性壁喷管气动设计及动态调试结果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2,26(4):68-72.
[16]章仲安,王略.带边条后掠翼融合体隐身布局的应用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1995(2).
[17]芮伟,易凡,杜宁,秦建华.2.4m跨声速风洞TPS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流体力学,2008,22(4).
[18]杜希奇,卜忱,于彦泽,郑鑫杰,王学俭.低速风洞旋转流场下滚转振荡动导数试验技术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5,19(4):46-48,55.
[19]王仁人,万金领,刘云岗,李国祥,陆家祥.双舌型挡板VGT蜗壳速度场的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1,15(3):30-35.
[20]梁华,李应红,宋慧敏,贾敏,吴云.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诱导空气流动的PIV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