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国威,陈文亮.基于多传感融合的自动钻铆孔位在线测量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0,52(3):388-393.
[2]韩锋田威,刘明爽蒋昊.智能移动三坐标辅助定位的自适应控制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48(1):98-105.
[3]沈建新,田威.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飞机柔性装配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46(2):181-189.
[4]汪俊,李红卫.飞机大尺寸自动化柔性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0,52(3):353-362.
[5]吴了泥,黄一敏,贺成龙.重复使用运载器返回段横侧向控制系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41(3).
[6]王战玺,李树军,赵璐,王靖宇,秦现生.移动机器人铣削制孔系统基准检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51(3):281-287.
[7]王畅,黄明其,彭先敏,章贵川,唐敏.分离式共轴刚性旋翼风洞试验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51(2):194-200.
[8]陈志辉,姜长生,严仰光.改善电压调节器调压精度的措施及其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34(2):154-157.
[9]姚燕安,张迪,李晔卓,李锐明.多面体网型空间抓捕机构的设计与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51(3):263-271.
[10]章贵川,彭先敏,车兵辉,尹欣繁,李雷.共轴刚性旋翼试验自动配平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51(2):226-231.
[11]王杭,沈建新,田威,廖文和,万世明,李东明.机器人柔性钻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4(Z1):65-68.
[12]陈振民,奚抗生,任荣生.微机控制大功率高精度直流电动机无级调速系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6(3).
[13]吴玮许海岗,阙向东.一种作动器自动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49(S1):140-144.
[14]陆敬舜.型架双经纬仪三维测量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4,26(5):628-634.
[15]潘明海,梁志恒,鲁雪萍.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阻抗参数测量新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9(2):218-221.
[16]陶增衢.一种测定操纵面转动惯量的新方法——两次振动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1).
[17]闻宝联,涂光备,张伟,宋鼎."单回路"法及其在高速气体离心机取料器能耗测量上的应用[J].实验流体力学,2005,19(2):67-70.
[18]余光志.大攻角多分量强迫振动实验技术[J].实验流体力学,1993(4).
[19]费从宇,崔伟.支撑元件对平板结构热变形的影响[J].强度与环境,2001(3):10-13,50.
[20]Lu Xiaobo,Tao Yungang,He Yanwei,Department of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Engineering,NUAA29 Yudao Street,Nanjing 210016,P. R. China.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A CANTILEVER BEAM USING PIEZOELECTRIC SENSORS AND ACTUATORS[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