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5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斜爆震发动机研究进展与技术挑战

      2023, 55(4):553-572.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1

      摘要 (643) HTML (516) PDF 7.42 M (1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斜爆震发动机(Oblique detonation engine, ODE)采用驻定斜爆震波(Oblique detonation wave, ODW)实现高超声速气流中燃料化学能向推进系统机械能的高效转化,可大幅提升吸气式飞行速域上限,具有重要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从早、中、近期3个阶段概述ODE发展历程,总结当下斜爆震燃烧及发动机的研究现状。重点从发动机设计角度综述国内外在斜爆震燃烧组织、燃料喷注掺混以及总体性能与内流设计3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总体约束下的内外流一体化设计、高超声速气流中的燃料喷注掺混、复杂来流条件下的稳定燃烧组织、高热载荷防护以及超高速工况试验条件5大技术挑战及重点关注方向,为后续深入技术攻关及应用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涡轮榫接疲劳寿命评估及验证: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3, 55(4):573-588.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2

      摘要 (365) HTML (273) PDF 3.08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涡轮榫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多场载荷分析、裂纹萌生寿命评估、裂纹扩展模拟和试验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现有研究的进展、不足以及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涡轮榫接结构使用寿命和损伤容限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现有的分析和试验方法能基本实现涡轮榫接的疲劳寿命评估,但由于各种局限性,工程适用性亟待提高,仍需稳健的载荷降阶分析方法、基于物理机制和数据驱动的寿命评估方法、载荷历程相关的裂纹扩展寿命评估方法和复杂热力环境下的试验技术,从而建立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榫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及验证体系。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陶瓷基复合材料旋转爆震燃烧室壁面冷却研究

      2023, 55(4):589-596.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3

      摘要 (202) HTML (227) PDF 1.86 M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降低旋转爆震发动机燃烧室壁面温度,设计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对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主动冷却燃烧室壁面温度响应和温度分布规律。对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进行了模型简化,将模拟旋转爆震波获得的不同壁面温度下的热流密度参数加载在冷却模型上,提高了壁面温度模拟的计算效率。结果表明:燃烧室内壁面热流密度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扩散区的平均热流密度最大;陶瓷基复合材料燃烧室主动冷却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燃烧室壁面温度,在相同冷却流量下,矩形冷却截面的冷却效果优于圆形冷却截面,可以将燃烧室壁面的温度降到1 200 K以下;燃烧室壁面最高温度在燃烧室中段区域。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涡扇发动机二元排气系统推力与红外特征多目标型面优化设计

      2023, 55(4):597-605.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4

      摘要 (169) HTML (72) PDF 1.79 M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涡扇发动机二元排气系统为例,以排气系统推力系数、3~5 μm波段正尾向红外辐射特征为优化目标,以窄边探测面30°和宽边探测面90°方向的红外辐射特征为约束,以喷管喉道宽高比、喉道型面半径比、收敛半角和扩张半角为优化变量,在发动机地面军用动力状态,研究排气系统推力与红外特征的多目标型面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基于正交试验法确定初始样本点,建立排气系统推力系数、红外辐射特征与设计变量间的RBF代理模型,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代理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方法可应用在排气系统推力与红外特征的兼容设计上,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相比基准二元模型,仅通过型面设计,多目标优化后排气系统推力系数提高了5.3%,在正尾向的无量纲积分辐射强度降低了17%。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双S弯二元排气系统遮挡偏距比对壁温与红外辐射影响的试验研究

      2023, 55(4):606-613.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5

      摘要 (170) HTML (103) PDF 3.62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遮挡偏距比双S弯排气系统的红外特性,试验研究了遮挡偏距比为55%和100%的双S弯二元排气系统的壁面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特性,并与相应的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S弯喷管壁温整体要比基准轴对称喷管高约25%,第一S弯下游的上壁面附近存在局部高温区,提高S弯喷管遮挡偏距比后,温度梯度加剧,热应力集中。与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相比,55%和100%遮挡偏距比双S弯二元排气系统均具有突出的红外抑制效果,正尾向(α=0°)红外辐射强度分别降低77.7%和79.3%。从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综合评价,遮挡偏距比并非全遮挡最好,遮挡偏距比从55%提高到100%后,仅能有效抑制上方探测面α=5°和10°的红外辐射,而基本不会改变尾向其他探测方向的红外辐射,在工程设计时应权衡优化损失。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推进剂当量比对RDC出口流动特性的影响

      2023, 55(4):614-621.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6

      摘要 (237) HTML (90) PDF 2.10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当量比下燃烧室出口压力和温度等特性,利用多孔喷注的旋转爆震燃烧室模型,以乙炔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对压力和温度分布均匀性、增压比以及喷射压力比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质量流率不变,随着当量比的增大,燃烧室内燃烧工况从贫燃逐渐变为富燃,出口压力及温度的均匀性会先变好后变差,增压比先增大后减小。当量比为1时,燃烧室内为双波传播状态,出口压力和温度均匀性最好,此时CV值最小为0.57,1-CU值最小为0.52,畸变指数最小为2.936,OTDF值最小为0.36,增压比最大为1.13,但当量比对燃烧室增压比的提升效果有限。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基于几何设计法的航空发动机内外机匣减振控制新方法

      2023, 55(4):622-633.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7

      摘要 (172) HTML (104) PDF 3.53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航空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外部气流的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振动问题。针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首先根据航空发动机的实际结构并结合经验总结,建立了一种通用的转子-支承-机匣振动传递动力学模型,并从航空发动机内外机匣减振控制问题出发,利用一种新型的控制算法(几何设计法),在有限频域内来设计减振控制器,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受限的情况下,尝试对多个输出量(即航空发动机的内机匣和外机匣)进行减振控制,并与经典控制理论法比例、微分、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设计的减振控制器进行减振效果对比,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几何设计法在有限频域内可以直观地获得最优控制器的存在性、唯一性、最优性,对于主控对象的减振控制最优可高达25 dB,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形成明显优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基于热电制冷的机载电子设备冷却舱内自然对流特性研究

      2023, 55(4):634-642.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8

      摘要 (146) HTML (97) PDF 3.99 M (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热电制冷器(Thermoelectric cooler, TEC)的排布方式对机载电子设备冷却舱内空气自然对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遇冷后,温度降低,密度变大,并以缓慢的速度开始下沉,其运动形式由变形运动逐渐过渡到旋转运动。在舱内顶部布置TECs更有利于流场的发展,但空气下沉到冷却舱底部时易产生振荡解,出现分岔流和二次流,流动进入混沌状态。通过6种设计案例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具有最小的温度不均匀系数和最低的平均空气温度的最佳机载电子设备冷却舱内TEC排布方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鸟撞受损叶片压气机气动性能仿真

      2023, 55(4):643-650.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09

      摘要 (156) HTML (118) PDF 4.24 M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研究鸟撞现象对压气机气动性能影响的目的,进行单级压气机的气动设计,分析了主要设计参数,并以此为基础,以原型转子叶片为模型进行鸟撞模拟,建立鸟撞损伤叶片模型。在周向上改变损伤叶片的数量生成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全环的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受损叶片数目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分析流场细节,总结受损转子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受损叶片数量分别为1、2、3的压气机转子在设计转速下,气动性能和稳定性都有明显的下降,主要表现为最大效率工况的效率分别减小了1.37%、2.55%、3.57%,压比分别减小了0.19%、0.29%、0.40%,稳定工作的流量范围减小,稳定裕度分别相对减小了14.33%、25.69%、31.97%。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低压涡轮导向器开度对变循环发动机的影响

      2023, 55(4):651-657.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0

      摘要 (174) HTML (119) PDF 1.78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变循环发动机整机模型并对可变几何低压涡轮特性进行修正,研究了低压涡轮导叶开度从-6°~6°时对各部件以及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低压涡轮导向器角度变大,低压涡轮进口折合流量增大,不论低压涡轮导向器开大或关小,高、低涡轮效率均下降;随导叶开度增大,高压涡轮膨胀比增大,高压轴功率增大,高压压气机(High pressure compressor,HPC)与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压比增大;双外涵模式下涡轮导叶角度为0°时单位推力最大,单外涵模式下涡轮角度为-1°时单位推力最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多涵道无人机设计及悬停性能数值仿真

      2023, 55(4):658-666.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1

      摘要 (184) HTML (267) PDF 4.71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无人机空中自主对接和组合飞行任务需求设计了6涵道螺旋桨无人机气动构型。运用数值模拟对该型无人机进行悬停工况气动特性研究,研究不同悬停转速下整机气动性能的变化,并在涵道环括工况下对螺旋桨进行气动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桨是悬停升力的主要来源,随着转速变化,涵道升力始终占总升力的17%左右;阻力来自机体上表面和电机支架的迎风阻力,支架的阻力达到涵道螺旋桨总升力的10%;随着桨盘载荷提升,无人机功率载荷降低;涵道的存在影响了螺旋桨的滑流特性,造成桨盘平面轴向速度增加,截面翼型迎角变小,工作效率降低,经过合理调整其扭转角分布螺旋桨效率得到提升,拉力提高3.3%,效率提高2.9%。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中弧线角度分布对跨音叶栅特性影响研究

      2023, 55(4):667-675.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2

      摘要 (187) HTML (119) PDF 3.65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弧线角度分布形式对压气机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对比不同压气机叶型的流动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和平面叶栅试验相结合,对两种中弧线角度分布形式的跨音叶型在不同来流工况下的气动特性展开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点,前加载配合均匀加载的中弧线角度分布叶型能够消除叶片吸力面的局部超音区,与前加载的中弧线角度分布叶型相比,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更加饱满。其次,前加载配合均匀加载叶型能够推迟叶片吸力面的涡层失稳,减弱了吸力面分离涡与端壁分离涡的耦合作用,进而改善了端区的流动状况,截面平均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8.2%。最后,对非设计工况下两种中弧线角度分布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随着来流马赫数的降低,两种中弧线角度分布叶型的损失差异逐渐减小,均具有较优的气动性能。来流速度对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损失分布和分离面形状特征影响较小,仅影响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和损失数值大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低雷诺数下翼型表面局部振动控制研究

      2023, 55(4):676-685.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3

      摘要 (176) HTML (119) PDF 3.39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值模拟研究了Re=4×104时小迎角下表面局部振动激励对SD8020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从时均化和非定常流动两个方面分析了频率和幅值两个振动激励参数对于翼型分离和转捩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迎角2°和3°时局部振动激励能够有效对流场施加影响,促进层流分离泡结构的转变,改善翼型的气动性能。同时研究发现,振动频率在不同迎角下对翼型气动特性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类似,频率f=32 Hz时气动性能提升最明显;而随着振动幅值的增加,层流分离泡长度减小且整体向前缘移动。进一步非定常分析表明,迎角2°和3°时流场在同一振动激励参数下表现出相似的非定常涡演化过程,弦向位置的压力脉动频率与振动激励频率一致,此时流场的非定常流动特征由振动激励主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非线性准零刚度系统分岔控制方法

      2023, 55(4):686-692.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4

      摘要 (139) HTML (579) PDF 1.25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超稳定车载隔振平台为依托,建立环绕式侧向弹性支撑构成的准零刚度系统,研究该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和振动主动调节方法,以获得优异的振动隔离效果。根据系统总体刚度和位移关系确定系统结构参数,采用谐波平衡法求解获得系统动力学响应规律和非线性幅频响应函数。进一步对系统的非线性分岔特性进行主动控制方法研究,获得准零刚度系统的分岔控制方法,通过选取适当的控制参数消除系统分岔。仿真结果表明:分岔控制方法在合适的控制参数下能有效消除分岔以及达到振动抑制的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FRP层合板抗冲击能力与损伤面积的经验估计法

      2023, 55(4):693-701.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5

      摘要 (184) HTML (84) PDF 1.65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层合板的冲击损伤面积是衡量损伤严重程度的主要表征参数。本文依据冲击损伤演化特征将冲击损伤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基于弹簧-质量模型对FRP层合板产生初始分层的损伤门槛值进行计算,而后以一组对照试验确定层合板损伤面积随冲击能量的变化速率,最终建立了冲击损伤面积的经验估算模型。选取3种不同材料的冲击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验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且计算简单。

      • 0+1
      • 1+1
      • 2+1
    •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缩性能及破坏机理

      2023, 55(4):702-710.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6

      摘要 (143) HTML (176) PDF 5.86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了三维多层缠绕编织、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和三维七向编织3种不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系统分析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纱线轨迹,分别开展了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编织工艺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压缩承载、破坏模式及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编织结构圆管的轴向承载能力和破坏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三维多层缠绕编织圆管的环向纱体积含量较高,能有效承担轴向载荷,其轴向承载能力明显高于其余两类编织圆管。但由于纤维间载荷传递性能较弱,易发生脆性破坏,导致吸能效果最差。而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和三维七向编织圆管具有紧密交织的纱线结构,径向编织纱能有效限制剪切裂纹扩展,从而引发渐进稳定的开花式破坏,此类破坏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圆管纤维断裂更加充分,吸能效果最为优异。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基于FEM-SPH自适应耦合方法的蓝宝石DOP性能研究

      2023, 55(4):711-717.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7

      摘要 (151) HTML (104) PDF 2.50 M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弹丸侵彻类高速冲击仿真的精确度,本文利用有限元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光滑粒子流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自适应耦合模型对蓝宝石侵彻深度(Depth of penetration,DOP)实验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DOP实验,验证了该算法下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比了传统FEM算法和FEM-SPH固定耦合算法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研究表明,FEM-SPH自适应耦合算法在计算精度上有明显优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基于改进EKF的IMU动态误差抑制

      2023, 55(4):718-724.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8

      摘要 (203) HTML (204) PDF 1.00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三轴欧拉角的解算数据精度和抗干扰性能常受到系统高频噪音以及震动干扰的影响。基于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合嵌入式系统的低计算量、实时性好、低成本的动态误差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算法前端引入一种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extended Kalman filter,IIR-EKF),借助于二阶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Butterworth filter, BF)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来帮助EKF抑制高频或强干扰。IIR-EKF算法在STM32H743微控制器中实现,经过几种实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EKF单独作用时,其数据方差较大,遇到震动干扰时,瞬时值误差较大;在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 UKF)单独作用时,虽然其并不依赖初始噪音参数,其数据方差比EKF小,但还不足以满足要求;在加入BF后,数据方差明显减小,瞬时误差被大幅抑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

      • 0+1
      • 1+1
      • 2+1
      • 3+1
      • 4+1
    • 温度-荷载耦合场下机场跑道剩余寿命评价模型

      2023, 55(4):725-733.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19

      摘要 (167) HTML (92) PDF 924.89 K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道面板在飞机荷载与温度耦合场复合作用下的道面寿命问题,首先,通过试验准确测量基于道面板深度的温度分布情况,得出了不同厚度道面板最大温度梯度推荐值,确定了仿真温度场加载参数。然后,在大量仿真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土基模量、道面板厚度和温差因素对道面板内应力的敏感性影响分析,建立温度应力与温差相关性关系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在道面板临界荷位处进行飞机与温度耦合仿真加载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和飞机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耦合应力小于温度翘曲应力和荷载应力的叠加之和,两者相差4.93%。基于荷载和温度耦合作用下的应力损伤累积原理,计算道面剩余容许作用次数,构建耦合场下道面剩余寿命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航天器工程管理效能评估

      2023, 55(4):734-744. DOI: 10.16356/j.1005-2615.2023.04.020

      摘要 (167) HTML (105) PDF 552.29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20多年来,中国航天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持续的进步和巨大成就,但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技术和管理层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为提升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我国航天空间和技术安全,航天工程管理效能作为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亟待进行评估与优化。在界定航天工程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方法,通过设计一套管理评估模型和管理评估方法以开展航天工程管理效能评估。其中模型从价值、顾客、运营管理、成长发展4个维度构建出评估指标框架,并细化到各级指标的可考核内容,通过打分法、权重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管理评估。同时,对BSC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关切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航天工程管理层面的评估设想,指出了选用指标和评估权重建议。本文致力于对航天体系管理效能的实际评估提供参考借鉴,帮助促进航天领域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

您是第位访问者
网站版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