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钛合金缺口试样拉伸破坏载荷预测

      2014, 46(4):487-493.

      摘要 (1781) HTML (0) PDF 1.51 M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航空发动机轮盘常用钛合金材料,开展了常温和高温下光滑和缺口试样的拉伸变形和断裂行为试验研究,建立了其大变形本构模型。基于该本构模型,利用大变形有限元分析,计算获得缺口试样的载荷 位移曲线。将该曲线最高点对应的载荷确定为试样的拉伸破坏载荷,并与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预测与试验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拉伸破坏载荷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 基于QPSO粒子滤波的航空发动机突变故障诊断

      2014, 46(4):494-500.

      摘要 (1387) HTML (0) PDF 2.76 M (2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标准粒子滤波算法对突变故障诊断迟缓的问题,提出了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Quantum 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的粒子滤波算法。该算法引入权值偏差系数的概念,当权值偏差系数超出设置的阈值时,认为系统发生故障,并结合最新的观测值,将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算法融入到粒子的采样过程中,驱使粒子向高似然区域移动,提高粒子群对突变故障的估计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标准粒子滤波算法相比,量子行为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显著提高了对突变故障的反应速度。

    • 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问题的研究进展

      2014, 46(4):501-508.

      摘要 (1674) HTML (0) PDF 2.25 M (2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传统声学振荡模式失效并且进口存在超声速溢流,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不起动现象显著地有别于常规设计的超声速进气道,并且相比而言其危害性更大、与燃烧室的耦合更紧密、对其控制的实时性要求也更高,为此必须在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重视。本文从流态特征、分类与识别方法、预警方法以及控制方法4个方面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内冷通道横流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2014, 46(4):509-516.

      摘要 (1856) HTML (0) PDF 6.64 M (2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吹风比(Br)为0.5~2.0、横流比(Cr)为0~3.0范围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内部冷却通道横流对单排圆柱形气膜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相比于基准的无横流进气方式,横流进气诱导冷却气流在气膜孔内形成旋流流动,使得气膜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横流比的影响在不同的吹风比下有较大差异:在较小的吹风比下,横流比小于1.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略高于无横向进气的基准情形,而横流比大于2.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基准情形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在较高的吹风比下,横流进气带来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的增强,横流比为2.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较高。在大横流比下,随着吹风比的增加,气膜在展向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

    • 气膜-发散冷却结构冷却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4, 46(4):517-523.

      摘要 (1511) HTML (0) PDF 1.04 M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气膜-发散组合冷却结构的冷却特征,设计了5种组合冷却结构形式,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气动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气膜的存在使得发散冷却的起始段冷却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极大提高了发散冷却结构的整体冷却效率;(2)随着发散孔纵向间距的增大,发散段整体冷却效率逐渐降低,但对发散冷却起始段的影响不大;(3)发散孔复合角对冷却效率对冷却效率的影响随吹风比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吹风比时, 45°复合角的冷却效率最高;在吹风比较大时,在发散冷却段的中后部,0°复合角的冷却效率最高。

    • 新型宽带SiC功率器件在电力电子中的应用

      2014, 46(4):524-532.

      摘要 (1650) HTML (0) PDF 2.94 M (2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宽带SiC功率器件由于其突出的性能优势在电力电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介绍了SiC功率器件的发展现状,其次阐述了其性能特点,最后给出了SiC功率器件目前在新能源、民用输配电、航空航天等场合的应用情况,指出了SiC器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

    • 基于可逆触发器的可逆移位寄存器设计方法

      2014, 46(4):533-537.

      摘要 (1581) HTML (0) PDF 392.80 K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逆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的通用性和改善可逆电路性能指标,以可逆主从D触发器为基本单元,通过将时钟信号及垃圾位信号级联再利用,提出了一种可逆串行移位寄存器优化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目标函数构造及变换构建带有移位控制的单元模块,设计了满足串行输入串/并行输出功能的n位可逆双向移位寄存器。设计结果表明,采用方法所设计的可逆移位寄存器具有较优的性能指标,且对于双向移位寄存器综合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起动全过程励磁控制策略

      2014, 46(4):538-543.

      摘要 (1384) HTML (0) PDF 500.31 K (2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由于励磁电流可控制,用于起动工作时理论上能够调节励磁电流实现恒功率控制。但是由于双凸极电机的非线性特性导致其反电势为不规则方波形状, 类似直流电机采用相电压反馈控制励磁电流实现恒功率控制困难较大。本文在双凸极电机恒转矩起动阶段,恒流控制励磁电流,根据起动机转速反馈实现控制模式的平稳切换;在恒功率阶段利用三相端电压整流值间接测量反电势来控制励磁电流,实现双凸极电机弱磁控制,保证恒功率阶段电机的出力最大。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2015年民航科学专栏
    • 土石地基剪切波测试实验建模

      2014, 46(4):539-546.

      摘要 (1358) HTML (0) PDF 747.71 K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石混填材料室内标准击实实验中,由于试筒尺寸限制,边界效应相对集中,无法对现场大 面积土石混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压实状态进行准确模拟。文中对砂土、粉质粘土、低液限黏 性土3种土样的细粒土试件及土石混填试件开展变含水量及变土石比大型振动压实实验,对 工程现场大范围土石混填地基力学性能进行模拟。基于不同压实程度,研究并建立混填试件 整体剪切波速、碎石剪切波速与碎石间隙细粒土剪切波速之间的相关模型。实现定石料条件 下,混填料整体剪切波速与间隙细粒土剪切波速的相互推算。并通过变石料应力波实验进行 验证。结果表明:大型振实实验数据能准确反映现场土石混填料的压实特性,模型对变石料 和变土样混填料都有很好的实用性。

    • 开放式电源模块损耗及散热的分析与优化

      2014, 46(4):544-551.

      摘要 (1543) HTML (0) PDF 1.92 M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放式电源模块作为模块电源的一个发展方向,其PCB铜层不仅作为导电线路,同时承担散热器作用。本文基于有源箝位正激拓扑,完善了开放式电源模块的损耗模型分析,给出磁件铁损和线路损耗的精确计算,引入随负载变化的温度系数,实现了全负载范围内对损耗特性的准确预计。在精确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满载效率、空载损耗及散热要求,给出模块电源优化的系统思路,并结合18~36 V输入、5 V/150 W输出的指标,给出了开关频率、同步整流管并联只数、PCB铜厚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具体优化方法。此外,结合损耗分析,通过对温升的估算给出过孔、敷铜面积、PCB层数的散热分析与优化设计。最后,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亚轨道再入轨迹优化

      2014, 46(4):552-557.

      摘要 (1655) HTML (0) PDF 1.11 M (2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升力式飞行器再入终端需要满足窗口约束条件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算法的再入轨迹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预测模型和滚动优化策略将非线性多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线性优化目标函数,并采用二次规划法求解该轨迹优化问题,得到了满足相应约束的亚轨道再入轨道。以某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为对象进行了纵向轨迹优化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轨迹优化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计算效率。

    • 防空态势评估系统分析及新型评估模型研究

      2014, 46(4):558-566.

      摘要 (1678) HTML (0) PDF 660.38 K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态势评估是一个时敏、不确定的动态过程。为了正确评估态势、深刻认识评估过程,首先详尽分析了评估所需的18项威胁因子及其作用原理,利用 高斯函数将数据模糊化并给出复杂威胁因子的贝叶斯推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优势互补的二级态势评估模型:远方目标未知信息较多时,依照关联规则假设重要未知信息,预测目标的威胁程度;信息完备时使用贝叶斯网络推理,具有更强的可信度。最后,实例仿真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 几种载体表面缝隙对雷达目标特性的影响

      2014, 46(4):567-572.

      摘要 (1615) HTML (0) PDF 2.87 M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在几种载体(平板和杏仁体)上的不同缝隙所引起的目标散射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载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特性;以此为对比基准,对含不同类型缝隙的载体目标开展散射特性计算和系列试验测试,从中获得由缝隙所引起的目标特性变化情况,进而分析缝隙对雷达目标特性的影 响。结果显示,直槽会引起比直缝更强的散射增幅,锯齿缝相对直缝则具有明显的减缩作用;杏仁体载体能更有效地模拟弯曲表面上的缝隙散射。结果可为飞行器雷达隐身设计提供依据。

    • 一种基于合成孔径聚焦图像的目标测距方法

      2014, 46(4):573-579.

      摘要 (1654) HTML (0) PDF 1.71 M (3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合成孔径聚焦图像提出一种新的目标测距方法。该方法利用小孔成像模型摄像机获取与目标视线垂直的等间隔线阵机位图像序列,并将线阵与目标视线交点处机位的图像作为基准图像。根据图像序列获取各距离段所对应的像差校正叠加图像,计算基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邻域与每一幅像差校正叠加图像中相应区域的相似度,并选取相似度随像差校正叠加图像变化的范围大于一预设阈值的像素作为可测距像素,相似度最大的像差校正叠加图像所对应的距离段即为该可测距像素对应目标点所处的距离段。对合成孔径原理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摄像机线阵实测数据和航拍序列实测数进行了测距实验。实验表明该测距方法鲁棒性好,算法简单,并且无干扰。

    • 含有非解析子模块的非线性系统控制

      2014, 46(4):580-586.

      摘要 (1480) HTML (0) PDF 3.14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模型中含有非解析子模块的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预测控制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与传统广义预测控制(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GPC)的联系,探讨了针对含有非解析子模块的非线性系统控制对性能指标的选取原则,并由此推导出了最优预测控制器,并进一步讨论了控制器的实施问题。由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不需要对非线性系统求逆,因此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对两节机械手臂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 压电叠堆主动减振的神经网络PID实时控制

      2014, 46(4):587-593.

      摘要 (1697) HTML (0) PDF 1.99 M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对带有模型尾支杆支撑系统在吹风过程中振动特性的实时控制,以压电陶瓷叠堆为减振元件设计了尾支杆一体化结构;提出了神经网络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实时控制方法,建立了该尾支杆一体化结构的运动方程,推导出神经网络进行系统识别的状态方程,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基于Labview软件编写控制程序;最后在风洞中,对该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表明利用该控制系统可进行实时控制;对不同风速下激励的振动,控制后的均方根幅值(Root mean square, RMS)减小55%以上,且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 基于Labview的高空模拟舱模拟特性研究

      2014, 46(4):594-598.

      摘要 (1515) HTML (0) PDF 836.60 K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模拟飞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所处大气环境压力的变化,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的高空模拟舱系统,以实现飞机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在分析高空模拟舱系统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数字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ation, PID)控制器,基于SCXI硬件系统构成的虚拟仪器测控平台,实现了高空模拟舱系统的压力控制。在高空模拟舱系统上进行了数字气动式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空模拟舱系统能够准确模拟飞机的飞行状态,为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

    • 基于风洞试验的非定常气动力微分方程建模方法

      2014, 46(4):599-602.

      摘要 (1740) HTML (0) PDF 2.69 M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准确描述大攻角非定常运动中非定常气动力的气动特性,研究了以微分方程为基础的非定常气动建模方法。在某战斗机大振幅偏航、滚转单自由度及偏航-滚转耦合运动风洞试验的基础上,对偏航力矩、滚转力矩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不同频率、同一侧滑角情况下,气动力的迟滞时间;然后对高频运动下的气动力进行拟合,进而建立高频运动下的气动力微分方程模型。研究表明:模型可精确预测不同机动下非定常气动特性;建模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可行性。

    • 预处理特征型边界条件及其回流处理技术

      2014, 46(4):603-611.

      摘要 (1453) HTML (0) PDF 2.04 M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特征型预处理Euler方程推导出预处理特征型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并发展了预处理的回流处理技术,增强计算的鲁棒性和精度。通过特征型预处理Euler方程的特征关系得到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在亚声速速入口和出口边界,根据其特征方程确定回流边界处理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带回流的特征型边界处理方法比Turkel方法收敛快1.5倍以上,而计算精度与SIMPLE方法相当;在出口带有回流的计算中,其压力误差比Fluent降低68.3%。由此可知带有回流处理的特征型边界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精度,在实际的工程计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多种平直开缝翅片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2014, 46(4):612-617.

      摘要 (1620) HTML (0) PDF 3.53 M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限体积法商业软件FLUENT,应用SIMPLE算法对某管翅式换热器平直开缝翅片的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改进翅片模型。将这些改进模型与原模型在相同仿真条件下进行3D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翅片的形状、开缝位置对翅片的总换热量、平均压降和阻力系数等均有影响;在来流速度为5 m/s时,“前疏后密”的双向开缝翅可使传热提高11.8%,压降上升15.7%左右;双耳结构的旋转型翅片在Re=2400~8400时,可使传热提高5%~8.28%,压降仅提高0.25%~0.83%,综合性能最佳, 为管翅式换热器翅片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高温压力管道过热探测与试验研究

      2014, 46(4):618-624.

      摘要 (1437) HTML (0) PDF 1.79 M (2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现有民用飞机空气导管过热探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飞机空气导管过热探测系统的不足。基于热敏材料特性和组合电路,设计了一种高温压力管道过热探测系统及方法,实现了对高温压力管路的过热报警并定位的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通过搭建管道过热探测试验台,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并考察过热段长度及管内气体温度对探测系统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随着管道内气体的温度升高而减少,但当管内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响应时间几乎保持不变。同时,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随着过热段的长度增加而减少。

    • 基于能量等效的2.5维机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

      2014, 46(4):625-631.

      摘要 (1584) HTML (0) PDF 2.14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用能量等效原理预测2.5维机织复合材料经向拉伸的弹性模量的方法。以2.5维机织复合材料受经向拉伸载荷时经纱的变形为基础,分析了受经向拉伸载荷时2.5维机织复合材料中经纱、纬纱和填充树脂的变形能,利用各组分材料的变形能之和与整体复合材料的变形能相等的原理,推导出2.5维机织复合材料的经向拉伸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与试验数据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对经纬向拉伸弹性模量的预测结果比采用组分材料力学性能体积平均加权的方法更加精确。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表明本文的计算公式对纬向拉伸时同样适用,并且本文方法所需要的基础参数更容易获得。

    • 复合材料阶梯形胶接接头渐进损伤分析

      2014, 46(4):632-637.

      摘要 (1437) HTML (0) PDF 1.97 M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双阶梯形胶接接头的三维(3D)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拉伸载荷下的渐进损伤分析(Progressive damage analysis, PDA)。采用含正交各向异性损伤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本构方程对层合板进行描述。采用粘聚区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 CZM)对共胶接界面进行模拟。引入合适的损伤起始和损伤扩展准则,预测了双阶梯形胶接接头的损伤扩展方式和连接效率。进一步讨论了台阶长度、外加铺层搭接长度及厚度对失效模式及连接效率的影响。

    • 紫外固化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修补性能研究

      2014, 46(4):638-645.

      摘要 (1354) HTML (0) PDF 1.18 M (2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推进紫外固化技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修补中的应用,制备了紫外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紫外固化复合材料对含人工缺陷的层合板试样进行了修补。结果表明,与热固化复合材料相比,采用紫外固化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复合材料中树脂基体与纤维之间结合良好;紫外固化复合材料制成的修补贴片对缺陷试样的修补效果显著,修补后试样的拉伸强度可以达到标准试样的84.1%,是缺陷试样的1.21倍。实验证明采用紫外固化复合材料修补贴片对缺陷进行修补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修补方法。

    • 典型氧化剂与硫酸亚铁联用去除水中磷的效能分析

      2014, 46(4):646-651.

      摘要 (1393) HTML (0) PDF 1.16 M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氧化剂(H2O2,NaClO,KMnO4,O3和O2),建立相应氧化剂与FeSO4联用工艺,对比了不同氧化剂与FeSO4联用工艺去除水中磷的效能。结果表明,H2O2-FeSO4,NaClO-FeSO4,KMnO4-FeSO4,O3-FeSO4和O2-FeSO4对磷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去除效果不同。氧化剂-FeSO4工艺对磷的去除效果均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降低,随铁盐投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工艺对磷的吸附去除率明显低于混凝沉淀对磷的去除率,其对磷的去除为络合沉淀和吸附作用的共同结果。研究证明:氧化剂FeSO4工艺除磷具有可行性,且KMnO4-FeSO4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联合模型的大型冷却塔风效应预测

      2014, 46(4):652-658.

      摘要 (1660) HTML (0) PDF 832.49 K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灰色GM(1,1)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灰色-神经网络联合的大型冷却塔平均位移和风振系数预测模型。该联合模型增强了预测结果的自适应性和准确性,能解决因气弹模型试验中测点样本数目太少而无法直接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局限。通过某大型冷却塔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结果的算例分析,表明该组合模型对于平均位移和风振系数的预测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基于已训练的模型给出结构风振反应精细化分析所需的输入参数预测结果。这为冷却塔结构风效应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您是第位访问者
网站版权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